《黠鼠赋》是苏轼的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,其中“黠”字意为聪明机智,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表达深刻的道理。下面是对这篇赋的翻译:
原文:
苏子夜坐,有鼠方啮。拊床而止之,既止复作。使童子烛之,有橐中空。嘐嘐聱聱,声在橐中。曰:“嘻!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。”发而视之,寂无所有,举烛而索,中有死鼠。
童子惊曰:“是方啮也,而遽死耶?向为何声,岂其鬼耶?”覆而出之,堕地乃走,虽有敏者,莫措其手。
苏子叹曰:“异哉,是鼠之黠也!闭于橐中,橐坚而不可穴也。故不啮而啮,以声致人;不死而死,以形求脱也。吾闻有生,无不死;物之常理。然物苟可以自存,则必有所托。鼠之智,不过为保全性命计耳。”
翻译:
苏轼晚上坐着,听见有老鼠正在啃咬东西。他拍床想制止老鼠,声音停止了,但不久又开始啃咬。于是叫来书童用蜡烛查看,发现是一个空袋子。袋子发出嘐嘐聱聱的声音,好像声音来自袋子里。苏轼说:“啊!这只老鼠被关在里面出不去。”打开袋子一看,里面什么也没有。拿起蜡烛寻找,发现袋子里有一只死老鼠。
书童惊讶地说:“这只老鼠刚才还在啃咬东西,怎么突然就死了呢?之前发出的声音,难道是它的鬼魂吗?”把袋子倒过来倒出老鼠,老鼠掉在地上就逃跑了,即使反应再快的人,也无法抓住它。
苏轼感叹道:“真是奇怪啊,这只老鼠多么狡猾!它被困在袋子里,袋子坚固无法咬破。所以它假装啃咬,发出声音吸引人的注意;虽然没有真的死亡,却装死,利用假象来逃脱。我听说一切生物都会死亡,这是自然规律。然而如果一个事物能够自我保存,那么必定有所依附。老鼠的智慧,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罢了。”
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一只老鼠如何利用智慧逃脱困境的故事,表达了对生存智慧的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