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旧书不厌百回读的出处】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常被用来表达对经典著作反复阅读、深入理解的重要性。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书籍的珍视,也反映了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与领悟的过程。
一、原文出处
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最早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的诗作《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》。原诗如下:
> 老去诗篇浑漫与,春来花鸟莫深嗟。
> 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
这首诗是苏轼在送别一位落第的学子时所作,表达了对这位年轻人的鼓励与期许。其中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一句,强调了读书要反复研读、深入思考,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。
二、含义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说明 |
旧书 | 指经典的书籍或已读过的书 | 不一定是陈旧的书,而是指有深度、值得反复阅读的作品 |
不厌 | 不感到厌烦 | 表示愿意多次阅读 |
百回读 | 多次阅读 | 强调重复阅读的必要性 |
总体含义 | 鼓励人们重视经典,反复阅读以加深理解 | 体现古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学习的态度 |
三、引申意义
这句话不仅是对读书方法的建议,也蕴含着一种人生哲理:真正的智慧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不断的回味。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,许多道理只有在反复体验后才能真正领悟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当代社会,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:
- 在教育中,鼓励学生多读经典,深入理解;
- 在职场中,强调持续学习与经验积累;
- 在生活中,倡导对人、事、物的深入思考与反思。
五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宋代苏轼《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》 |
原文 | “旧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” |
含义 | 鼓励反复阅读经典,深入思考 |
现代意义 | 强调学习、反思与积累的重要性 |
通过了解“旧书不厌百回读”的出处与内涵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,也能从中获得启发,提升自身的学习与思考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