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棹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】“棹”是一个在古代文学中较为常见的字,尤其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描述与船相关的动作或工具。它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,因此理解其具体用法对于阅读古文、研究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
“棹”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:
1. 船桨:这是“棹”的本义,指用来划船的工具。
2. 划船的动作:引申为“划船”这一行为。
3. 泛指船只:有时也可用于代指船只本身。
4. 动词用法:表示“用桨划船”的动作。
在古诗词和散文中,“棹”常被用来营造一种悠然自得或孤寂清冷的意境,常见于描写山水、行舟、隐逸等主题。
二、表格展示
拼音 | 注音 | 本义 | 引申义 | 常见用法 | 示例句子 | 出处 |
zhào | ㄓㄠˋ | 船桨 | 划船的动作 | 名词/动词 | “舟子棹歌,声随风远。” | 《楚辞》 |
船只 | “轻舟一叶,独棹江心。” | 《水经注》 | ||||
用桨划船 | “棹影随波去,孤鸿伴我归。” | 李白《夜泊牛渚怀古》 |
三、实际应用举例
- 《桃花源记》:“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”
——虽未直接出现“棹”,但“舍船”说明当时已使用船只,可推测“棹”是常用工具。
- 《赤壁赋》:“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”
——“一苇”指小船,而“棹”则是推动这艘小船前进的关键工具。
- 李白诗句:“舟行碧波上,人在画中游。”
——虽未直接使用“棹”字,但“舟”与“棹”密切相关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描写。
四、结语
“棹”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字,不仅代表了古代交通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承载着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。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。
通过本文的总结与表格分析,可以清晰地看到“棹”的多层意义及其在文言文中的广泛应用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一词汇的用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