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冥顽不灵什么意思】“冥顽不灵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愚昧无知、顽固不化,对事物缺乏理解或接受能力。这个成语常带有贬义,多用于批评那些思想僵化、拒绝接受新观念的人。
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释和相关资料的总结: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冥顽 | 愚昧无知,不通事理 |
不灵 | 不灵活,不聪慧 |
整体意思: 形容人非常愚钝,不肯接受教育或改变,态度顽固,缺乏灵活性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- 出处: 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《三戒》:“然则虽有贤者,亦不能以言教也,其心之冥顽不灵,不可得而化也。”
- 用法: 多用于书面语,常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思想落后、不思进取。
- 近义词: 钝根劣智、顽固不化、执迷不悟
- 反义词: 聪明伶俐、开窍通达、知书达理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批评他人不听劝告 | “他总是冥顽不灵,怎么劝都没用。” |
描述某人思想落后 | “在这个时代,还抱着旧观念不放,真是冥顽不灵。” |
教育学生时 | “老师说他冥顽不灵,很难教。” |
四、注意事项
1. 该成语感情色彩较重,使用时需注意场合,避免冒犯他人。
2. 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,多见于书面表达或正式文章中。
3. 使用时要结合具体语境,确保语义准确。
五、总结
“冥顽不灵”是一个具有明显贬义的成语,主要用来形容人愚钝、固执、不接受新事物。在写作或交流中,适当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,但需注意语气和对象,以免造成误解或伤害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词汇,欢迎继续提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