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出处是哪里】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这句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这是孟子在论述人性本善、仁义礼智四端思想时提出的重要观点之一,强调人皆有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,而不仅仅是贤人才具备这些道德情感。
一、原文背景总结
孟子在《孟子·告子上》中通过与告子的辩论,进一步阐明了“性善论”的核心思想。他指出,人性中本来就包含着善的种子,即“仁义礼智”四端,这些并非只属于贤人,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。因此,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这句话正是为了说明这一点——不仅贤人有仁爱之心,普通人同样具备这种内在的道德本能。
二、出处详解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孟子·告子上》 |
原文 | 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” |
意思 | 不只是贤人有这种心,人人都有,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它。 |
背景 |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的争论,强调人性本善,仁义礼智为人的本性。 |
作者 | 孟子(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) |
三、理解与延伸
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这句话打破了传统对“贤者”的刻板印象,认为仁爱、正义等道德情感并非少数人才具备,而是人类共有的天性。这体现了孟子“性善论”的核心观点,也为后世儒家思想奠定了基础。
此外,这句话也提醒我们: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潜力,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保持和发扬这种内心的善良。正如孟子所说:“人皆可以为尧舜”,只要不断修养自身,便能实现道德的提升。
四、结语
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虽短短数语,却蕴含深刻哲理。它不仅是对人性本质的探讨,更是对每个人道德潜能的肯定。在今天,这句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鼓励人们关注内心、坚守良知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