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干谒是什么意思?古代文学里的?】“干谒”是古代文学中一个较为常见的词语,尤其在唐宋时期文人创作中频繁出现。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现象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俗与士人的生存状态。以下是对“干谒”的详细解析。
一、什么是“干谒”?
“干谒”一词,源于古代士人向权贵或上级官员请求推荐、举荐或赏识的行为。其字面意思是“请求”,而“谒”则指拜见、进见。因此,“干谒”可以理解为士人主动向上级或有影响力的人求取仕途机会、推荐信或帮助的行为。
这种行为在科举制度尚未完全普及的时期尤为常见,尤其是在唐代,许多寒门士子通过干谒来寻求出路。
二、干谒的社会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时间 | 主要盛行于隋唐至宋初,尤以唐代为盛 |
背景 | 科举制度尚未完善,门第观念仍强 |
对象 | 多为达官显贵、地方长官、文坛名流等 |
目的 | 求取功名、获得推荐、谋求仕途 |
三、干谒的表现形式
1. 写诗献赋:士人常以诗文投赠权贵,以展示才华。
2. 书信往来:通过书信表达敬意,并请求关照。
3. 亲自拜访:直接登门求见,希望得到赏识。
4. 托人引荐:通过亲友或同僚代为介绍。
四、干谒的文化意义
方面 | 解释 |
社会关系 | 反映了士人与权贵之间的互动方式 |
文学创作 | 许多诗歌、散文因干谒而产生 |
个人发展 | 是寒门士子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|
道德评价 | 既有“谄媚”之嫌,也有“求贤”之意 |
五、代表人物与作品
人物 | 作品/事迹 |
李白 | 曾多次干谒权贵,如向贺知章、张九龄等 |
杜甫 | 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即为干谒之作 |
白居易 | 早年也曾干谒,后通过科举入仕 |
王维 | 曾干谒张九龄,得到赏识并步入仕途 |
六、总结
“干谒”是古代士人为了获取仕途机会而向权贵求助的一种行为,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士人阶层的生存状态。它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之一,也体现了士人对功名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妥协。尽管这一行为在后世常被批评为“趋炎附势”,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,它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与智慧的策略。
项目 | 内容 |
干谒定义 | 士人向权贵请求推荐或赏识的行为 |
盛行时期 | 隋唐至宋初 |
表现方式 | 诗文投赠、书信、拜访、托人 |
文化意义 | 反映社会关系、促进文学创作、影响个人发展 |
代表人物 | 李白、杜甫、王维等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干谒”不仅是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,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结构与士人心理的重要切入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