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开门揖盗的故事和含义简短】“开门揖盗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历史典故,常用来比喻主动邀请敌人进入自己的领地,结果反而招致灾难。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因轻率、疏忽或错误判断而导致的严重后果。
故事背景:
据《左传》记载,春秋时期,楚国大夫申无宇曾说:“人而无仪,不死何为?”他指出,一个人如果没有礼仪和分寸,就容易招来祸患。后来,“开门揖盗”这一说法逐渐流传开来,用来形容那些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,主动迎接敌人或危险的人。
另一个较为常见的版本是:有人家被盗,贼人破门而入,主人却热情迎接,称其为“请客”,结果被洗劫一空。这便是“开门揖盗”的典型例子。
成语含义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开门揖盗 |
拼音 | kāi mén yī dào |
出处 | 《左传》等古籍中有关“迎敌入室”的记载 |
含义 | 比喻主动引入敌人或危险,导致自身受害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批评那些缺乏警惕性、盲目信任他人的人 |
近义词 | 自投罗网、引狼入室 |
反义词 | 谨慎防范、严加戒备 |
现代应用:
在现代社会中,“开门揖盗”常被用来警示人们在面对外来者或新事物时要保持警惕,尤其是在商业合作、人际关系或安全防护方面。例如:
- 在投资中,若不加甄别地接受陌生人的建议,可能落入骗局;
- 在网络上,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;
- 在人际交往中,过于轻信他人,可能被欺骗或利用。
总结:
“开门揖盗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未知或潜在威胁时,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必要的防范意识,避免因一时的疏忽而酿成大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