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原文】一、
“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”出自《洛神赋》,是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一篇辞赋。该句以极富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洛神的轻盈与美丽,用“飘飘”形容其姿态轻柔,用“流风”和“回雪”比喻其如风般流动、如雪般纯净,极具画面感和艺术感染力。
此句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追求,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比兴手法。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,将人物形象提升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,成为后世文学创作中的经典意象之一。
二、相关资料整理表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洛神赋》——曹植(三国时期) |
原文 | “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。荣曜秋菊,华茂春松。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。” |
意象分析 | “飘飘”:形容轻盈飘动;“流风”:流动的风;“回雪”:回旋的雪花。整体象征洛神的轻灵与纯洁。 |
艺术手法 | 比喻、拟人、意象组合,增强语言的美感与意境。 |
文学地位 | 成为后世描写女性美貌的经典语句,常被引用。 |
翻译释义 | 轻盈飘逸的样子,如同风中回旋的雪花一般美丽动人。 |
后世影响 | 影响了大量诗词、绘画、戏曲等艺术形式,成为审美典范。 |
三、结语:
“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”不仅是对洛神形象的生动刻画,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自然与人性结合的深刻表达。它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,穿越千年仍为人所传颂,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