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负薪挂角文言文原文?】“负薪挂角”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古人勤奋好学、刻苦读书的精神。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《新唐书·李密传》中,讲述了隋朝时期一位名叫李密的学者,他在少年时期为了读书,一边砍柴一边背书,甚至在牛背上挂书阅读的故事。
以下是对“负薪挂角”这一典故的总结,并附上相关文言文原文和现代汉语翻译。
一、
“负薪挂角”出自《新唐书·李密传》,讲述的是李密年轻时家境贫寒,但依然坚持学习。他一边砍柴(负薪),一边背诵书籍;有时骑在牛背上(挂角),也把书挂在牛角上阅读。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被后人传颂,成为勤奋好学的典范。
该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学习的人,强调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,而非物质条件的优越性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文言文原文 | 现代汉语翻译 |
隋末,李密以蒲鞯乘牛,负薪,挂角,读《汉书》。 | 隋朝末年,李密用蒲草作垫子骑在牛背上,背着柴火,把书挂在牛角上,阅读《汉书》。 |
每见行人,辄问其书义,未尝释卷。 | 每次见到行人,就向他们请教书中道理,从未放下书本。 |
后为秦王所礼,终成大器。 | 后来被秦王(李世民)礼遇,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。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负薪挂角”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代士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,即使在生活困苦的情况下,也不放弃学习。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此外,该成语也常被用于教育领域,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,不畏艰难,持之以恒地追求知识。
四、结语
“负薪挂角”虽是古代典故,但其所传达的学习精神和毅力,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勤奋与坚持始终是成功的重要基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