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成语模棱两可是什么意思】“模棱两可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人说话或做事态度不明确,含糊不清,既不支持这个,也不反对那个,给人一种左右摇摆、立场不明的感觉。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那些在是非问题上缺乏主见、不愿表态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模棱两可 |
拼音 | mó léng liǎng kě |
出处 | 唐·赵璘《因话录》卷三:“凡人之言,当务其大者,不可模棱两可。” |
释义 | 形容说话或做事态度不明确,含糊其辞,不表示明确的立场。 |
用法 | 多用于描述人说话或行为不够坚定、立场模糊。 |
近义词 | 含糊其辞、似是而非、首鼠两端 |
反义词 | 明确无疑、旗帜鲜明、斩钉截铁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模棱两可”最早出自唐代的文献,原意是指形状不清晰、难以分辨,后来引申为语言或态度上的模糊不清。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,尤其在政治、法律、舆论等场合中,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明确表态的人或机构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政治领域 | 面对争议,他始终模棱两可,没有给出明确立场。 |
工作汇报 | 上级要求明确答复,但他只是模棱两可地回答。 |
日常交流 | 他对这件事的态度模棱两可,让人难以理解。 |
四、总结
“模棱两可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表达或行动时缺乏明确立场,给人以不确定、不坚定的印象。它不仅反映了说话者的犹豫不决,也可能影响他人对其判断力和可信度的看法。因此,在正式场合或重要决策中,保持清晰、坚定的态度更为重要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