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翻译文言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】一、文章总结:
《公孙仪相鲁而嗜鱼》是一篇出自《韩非子》的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孙仪的故事。他身为宰相,非常爱吃鱼,但当别人送鱼给他时,他却拒绝接受。他解释说,如果因为收了鱼而触犯法律,那么以后就再也吃不到鱼了。这个故事强调了廉洁自律的重要性,也反映出一个人在权力面前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,避免因小失大。
该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事件,揭示了深刻的道理:做人要有原则,不能因一时的私利而丧失长远的利益。同时,也体现了儒家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思想,即个人修养是治理国家的基础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:
原文 | 翻译 |
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| 公孙仪在鲁国做宰相,且特别喜欢吃鱼 |
人有馈鱼于公孙仪者,公孙仪不受 | 有人送给公孙仪一条鱼,公孙仪却不接受 |
曰:“吾唯嗜鱼,故不受。” | 他说:“我正因为喜欢鱼,所以才不接受。” |
曰:“夫唯嗜鱼,故不受;若受鱼,必有下人;下人则必有罪;有罪则必不能食鱼。” | 他说:“正因为喜欢鱼,所以我才不接受;如果接受了鱼,就一定会得罪别人;得罪别人就可能犯法;一旦犯法,就再也不能吃鱼了。” |
三、启示与思考:
这篇短文虽然字数不多,但寓意深刻。它告诉我们:
1. 廉洁自律是为官之本:公孙仪面对诱惑,能够坚持原则,体现出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。
2. 权与利的关系要处理好:接受他人馈赠看似是小事,但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。
3. 长远眼光比眼前利益更重要: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长远的自由和尊严,是得不偿失的。
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无论身处何职,都应该坚守底线,不被金钱和欲望所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