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汗流浃背的典故】“汗流浃背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形容人在极度紧张、劳累或炎热的情况下,汗水湿透了衣服。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,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典故
“汗流浃背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援兄子严、敦,并喜讥议,而通轻侠客。援前在交趾,还书诫之曰:‘……吾欲汝曹闻人过失,如闻父母之名,耳可得闻,口不可得言也。好议论人长短,妄是非正法,此吾所大恶也,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。’……其后有人上书,称援在交趾,私取珍宝,……遂坐免官,……及卒,……百姓道旁哭者,皆曰:‘使君何以得此?’于是,诸将皆自危,不敢复言。时年五十七,死后,……帝乃下诏,追封为伏波将军,谥曰忠侯。……”
不过,真正让“汗流浃背”广为流传的是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的故事。
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杨修传》记载,曹操曾命人建造一座花园,完工后,他亲自去查看。他没有说话,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“活”字,然后离开了。杨修看到后,立刻明白其中的意思,说:“门中有‘活’,是‘阔’字,丞相嫌门太宽了。”于是,他下令把门改小。曹操得知后非常惊讶,问是谁出的主意,杨修说是自己想的。曹操虽然赞赏他的聪明,但也对他产生了猜忌,最终借故将其处死。
后来,人们用“汗流浃背”来形容人在紧张或害怕时的表现,尤其是面对权威或危险时,因恐惧而大汗淋漓的状态。
二、成语释义与用法
成语 | 汗流浃背 |
拼音 | hàn liú jiā bèi |
近义词 | 汗如雨下、汗流如注、浑身湿透 |
反义词 | 面不改色、镇定自若、泰然自若 |
用法 | 形容人因紧张、劳累、炎热等导致大量出汗,衣服被汗水浸湿 |
出处 | 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等文献中均有相关描述 |
三、现代应用与文化意义
在现代汉语中,“汗流浃背”常用于描写人在剧烈运动、高温环境或情绪紧张时的状态。它不仅是对身体状态的描述,也常常带有心理层面的意味,比如在考试、演讲、面试等场合中,一些人会因为压力过大而“汗流浃背”。
此外,在文学作品中,这一成语也被频繁使用,用来渲染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节的紧张感。
总结:
“汗流浃背”源自古代典籍中的故事,最初用于描述人在极端情况下的生理反应,后逐渐演变为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。它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,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,成为人们描述紧张、劳累或恐惧情绪的重要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