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孙权劝学对比阅读译文】《孙权劝学》是《资治通鉴》中的一篇短文,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诫其部下吕蒙学习的故事。本文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、人物性格及语言风格。
一、原文与译文对比总结
以下为《孙权劝学》的原文与译文对照,并结合其他相关文本进行对比分析,便于更深入理解文章内涵。
原文 | 译文 | 对比说明 |
初,权谓吕蒙曰:“卿今当涂掌事,不可不学!” | 起初,孙权对吕蒙说:“你现在身居要职,不能不学习!” | 孙权以君主身份劝勉吕蒙,语气坚定,体现出对人才的重视。 |
蒙辞以军中多务。 | 吕蒙推辞说军中事务繁忙。 | 吕蒙起初因公务繁忙而拒绝学习,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态度。 |
权曰:“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?但当涉猎,见往事耳。卿言多务,孰若孤?孤常读书,自以为大有所益。” | 孙权说:“我难道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?只是让你广泛地学习,了解过去的事情罢了。你说事务多,哪里比得上我?我经常读书,自己觉得很有好处。” | 孙权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开阔眼界,而非追求功名,体现出他务实的思想。 |
蒙乃始就学。 |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。 | 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开始学习,反映出孙权的劝学效果显著。 |
及鲁肃过寻阳,与蒙论议,大惊曰:“卿今者才略,非复吴下阿蒙!” |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,和吕蒙讨论问题,非常惊讶地说:“你现在的才能和谋略,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了!” | 鲁肃的惊叹表明吕蒙的学习成果显著,也侧面反映出孙权劝学的成功。 |
蒙曰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,大兄何见事之晚乎!” | 吕蒙说:“士人分别三天,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,大哥你怎么这么晚才认识到这一点呢?” | 吕蒙自信且谦虚,显示出他的成长与自信。 |
肃遂拜蒙母,结友而别。 |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,与他结为朋友后告别。 | 鲁肃的举动体现了对吕蒙的尊重,也反映了当时士人之间重义气、讲情谊的风气。 |
二、对比阅读分析
1. 人物形象对比
- 孙权:作为君主,他善于用人、重视教育,具有远见卓识。
- 吕蒙:从最初不愿学习到后来才华横溢,展现了个人成长的过程。
- 鲁肃:作为旁观者,他的评价更加客观,也突出了吕蒙的变化。
2. 语言风格对比
- 孙权的语言简练有力,带有劝导性;
- 吕蒙的回答则显得机智幽默,富有哲理;
- 鲁肃的评价则是赞赏与感慨并存。
3. 主题思想对比
- 文章强调“学习的重要性”,即使身处战乱年代,也不应放弃自我提升;
- 同时也体现了一种“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”的积极进取精神。
三、总结
《孙权劝学》虽篇幅不长,但寓意深刻,不仅展现了古代君主的智慧与胸怀,也反映了士人阶层对知识的渴求与尊重。通过对比阅读,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结构、人物关系及深层含义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不断学习、自我提升的重要性。
关键词:孙权劝学、对比阅读、译文、人物分析、学习精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