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隔三秋什么意思】“隔三秋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、很久没有见面或联系。这个词语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,多用于书面语或口语中表达一种久别重逢的情感。
一、
“隔三秋”原意是“隔了三个秋天”,即三年时间。在古代,人们常用季节来表示时间的流逝,因此“三秋”代表较长的时间段。后来,“隔三秋”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两人因各种原因长时间未见,感情或联系变得疏远。
这个成语常见于描写离别、思念或重逢的情景,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。它不仅强调时间的漫长,也暗示了情感的深厚和珍贵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名称 | 隔三秋 |
| 拼音 | gé sān qiū |
| 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(多作动词使用) |
| 原意 | 隔了三个秋天,即三年时间 |
| 引申义 | 形容长时间未见面或联系,关系疏远 |
| 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写离别、思念、重逢等情感交流 |
| 情感色彩 | 带有怀旧、感慨、深情等情感 |
| 文学性 | 具有古典文学色彩,常见于诗词、小说等作品 |
| 现代用法 | 仍可用于日常交流,但较少使用,多用于书面语或文艺作品 |
三、拓展说明
“隔三秋”最早出自《诗经·王风·采葛》:“彼采葛兮,一日不见,如三月兮;彼采萧兮,一日不见,如三秋兮;彼采艾兮,一日不见,如三岁兮。”这里的“三秋”指的是九个月,后世引申为较长的时间,用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如今,“隔三秋”虽然不再频繁出现在日常对话中,但在文学作品、影视台词或文艺创作中,依然能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深度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隔三秋”不仅是时间的象征,更是情感的寄托。它提醒我们珍惜每一次相见,不要让时间成为感情的阻碍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