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聊胜于无是什么意思】“聊胜于无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意思是“虽然比没有好一点,但并不算好”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方法虽然效果不大,但至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,不至于完全无效。
“聊胜于无”出自《晋书·王猛传》,原意是“略微胜过没有”,后来引申为在某种情况下,虽然得到的东西很少或者效果很有限,但总比完全没有强。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帮助、资源或方法,但在特定情境下却能发挥一定作用。
例如:有人送你一份礼物,虽然不是你想要的,但总比什么都不送要好,这时就可以说“聊胜于无”。
表格说明:
| 词语 | 聊胜于无 |
| 拼音 | liáo shèng yú wú |
| 出处 | 《晋书·王猛传》 |
| 释义 | 虽然比没有好一点,但不算好 |
| 用法 | 形容某物或某事虽不完美,但仍有作用 |
| 近义词 | 略胜一筹、差强人意 |
| 反义词 | 一无所有、毫无用处 |
| 例句 | 他给的建议虽然不多,但聊胜于无。 |
| 使用场景 | 常用于描述帮助、资源、方法等虽小但有用的情况 |
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,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聊胜于无”的含义及其使用方式。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,不要忽视那些看似微小但实际有用的资源或帮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