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,什么意思】一、
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;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”出自《诗经·大雅·烝民》,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与道德的重要论述。这句话表达了古人对人类本性和道德追求的深刻理解。
“天生烝民”意为上天生育了众多百姓;“有物有则”指万物皆有其规律和法则;“民之秉彝”中的“彝”是常理、常道之意,即百姓心中都具备一定的道德准则;“好是懿德”则是说人们内心都喜欢美好的德行。
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:上天创造了百姓,万物都有其规律,百姓心中都有常理,他们天生就喜欢美好的品德。这反映了儒家对人性本善的肯定,以及对道德修养的重视。
二、表格解析
原文句子 | 拆解解释 | 含义与背景 |
天生烝民 | “烝”意为众多,“烝民”指众多百姓 | 上天创造了众多百姓,强调人的自然起源 |
有物有则 | “物”指万物,“则”为法则、规律 | 万物皆有其运行规律,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|
民之秉彝 | “彝”为常理、常道,“秉”为持有、具备 | 百姓心中都有固有的道德准则,体现人性本善的思想 |
好是懿德 | “懿德”为美好德行,“好”为喜好 | 人们天生喜爱并追求高尚的品德,强调道德的内在驱动力 |
三、延伸思考
这句话不仅是对人性的描述,也蕴含着深刻的伦理观。它表明:
- 人性本善:人天生具有道德感,不需要外在强制也能向善;
- 道德是自然的:道德不是人为强加的,而是人与生俱来的;
- 教育与引导的重要性:虽然人性本善,但仍需通过教育来发扬光大这种善性。
因此,这句话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更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,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、道德与教育的理解。
四、结语
“天生烝民,有物有则;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”是一句富有哲理的经典名言,揭示了人性与道德之间的天然联系。它提醒我们,道德并非外在的束缚,而是人内心深处的渴望与追求。理解这句话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、修身养性,从而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