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璧归赵的意思】“完璧归赵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的成语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给原主,强调的是诚信、守信和责任感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完璧归赵”常用于描述归还物品时保持其完整性,不损坏、不丢失。
一、成语释义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完璧归赵 |
| 拼音 | wán bì guī zhào |
| 出处 | 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 |
| 含义 | 把原物完整无缺地归还给原主 |
| 用法 | 多用于描述归还物品或履行承诺 |
| 近义词 | 物归原主、完壁归赵(书面语) |
| 反义词 | 丢三落四、遗失、损坏 |
二、故事背景
“完璧归赵”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间的外交事件。当时,赵国得到了一块名为“和氏璧”的稀世珍宝,秦王听说后,提出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这块玉璧。赵国大臣蔺相如奉命前往秦国,他凭借智慧和勇气,在秦王面前巧妙周旋,最终不仅保住了和氏璧,还让秦王无法得逞,成功将玉璧带回赵国,完成了“完璧归赵”的壮举。
三、成语运用场景
| 场景 | 示例 |
| 归还物品 | 他把借来的书完璧归赵,没有一点损坏。 |
| 履行承诺 | 我答应明天还你钱,今天就完璧归赵了。 |
| 表扬诚信 | 他一直坚持完璧归赵的原则,赢得了大家的信任。 |
四、总结
“完璧归赵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道德品质。它强调的是对他人财物的尊重、对承诺的遵守以及对责任的担当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,要讲信用、守规矩,做到物归原主、诚实守信。
通过了解“完璧归赵”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故事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,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,做一个有责任感、讲诚信的人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