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工资支付暂行条例】《工资支付暂行条例》是我国在劳动保障领域的重要法规之一,旨在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,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。该条例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,对工资支付的形式、时间、标准、争议处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,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。
以下是对《工资支付暂行条例》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:
一、主要
1. 适用范围
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、个体经济组织、国家机关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等各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支付行为。
2. 工资支付形式
工资应以法定货币形式按月支付,不得以实物或其他方式替代。特殊情况下,经双方协商一致,可以分期支付。
3. 工资支付时间
工资应按月支付,遇节假日或休息日应提前支付。用人单位应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,不得无故拖欠。
4. 工资支付标准
工资标准应符合国家规定,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。加班工资、病假工资、事假工资等均有明确计算方式。
5. 工资支付争议处理
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发生争议时,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,也可依法提起诉讼。
6. 法律责任
对于拖欠工资、克扣工资等违法行为,用人单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,包括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。
二、关键条款一览表
| 条款编号 | 内容摘要 | 说明 |
| 第一条 | 适用范围 | 适用于各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支付行为 |
| 第三条 | 工资支付形式 | 应以法定货币形式支付,不得以实物代替 |
| 第五条 | 工资支付时间 | 按月支付,遇节假日应提前支付 |
| 第七条 | 工资支付标准 | 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,加班工资有明确规定 |
| 第九条 | 工资支付争议 | 可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 |
| 第十一条 | 法律责任 | 拖欠工资、克扣工资等行为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|
三、总结
《工资支付暂行条例》作为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、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其内容全面、操作性强,为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用人单位应严格遵守该条例,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,避免因违规行为带来的法律风险。劳动者也应了解自身权利,遇到工资纠纷时及时维权,共同营造公平、合法的用工环境。


